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

無私的愛,給特別的孩子


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,當初一看到這個名字時,心中發了一個小小的驚嘆:好像是學生時代的家長會。實際上,有異曲同工之妙!是一群患有心智障礙的孩子的家長們所組成,跟其他相似的基金會相較,更特別著重於心智障礙者的福利研究與相關政策法令的倡導

父母對於孩子的至深用情,在這裡可以深切的感受到,因為這一股珍愛孩子的力量,全台灣都能看到智障者家長協會的踨影,包括後山台東縣和離島澎湖縣,家長會員人數也從總會成立之初的六千多人,增加到突破一萬三千人,雖然,這意味著已有不少家庭逐漸走出陰霾,社會大眾對心智障礙者也給予較以前更多的關注,但因為社會福利制度的未完全,仍有許多心智障礙者家庭被排擠在社會的邊緣,需要關愛和照顧,甚至是期盼達到被一視平等的做為社會參與成員,還需突破種種的挑戰,及很長遠的路要走。

為何福利服務如此的重要?福利服務是針對人們共同的需要,所肩負的責任,也是照顧社會需要的具體表現,簡單說來,對所有生活在相同區域中的個人,在基本生存權、工作權、教育權的保障之外,所提供可以使人們心理內在感到滿足、生活感到幸福的各項服務都可以稱為福利服務

智障者家長總會主張,心智障礙者擁有與一般國民沒有兩樣的基本人權(包括生存、教育、工作等),同時,對於心智障礙者的基本人權的推進與實踐,應是家庭、社會和國家共同的責任。於此,智障者家長總會則是扮演先鋒者的角色,將各年齡層的心智障礙者終其一生會遭遇的問題,理出一套有系統且完整的生涯照顧政策,如早期療癒、特殊教育、就業服務、照護養護等,期能極盡的貢獻一己之力,協同台灣朝向建立更符合人性的福利服務之目標邁進。

智障者家長總會沒有時間限制的愛,讓我想起一位朋友曾對我講述過,有一陣子外出晚歸,他與他父親有了磨擦,父:「這麼晚回來?去哪了?」朋友:「爸,我已經26歲了,不要擔心好嗎?」父:「就算你到了70歲還是我的小孩。」這是一段看似衝突,但卻包藏溫暖的動容對話。這樣的精神,其實就像是智障者家長總會一樣,是無私、不求回報所付出的愛,然而父母終有老去的一天,這時,他們的小孩該怎麼辦?他們是父母的寶貝,倘若社會上的每個人,也能付出愛心,將他們當作自己的小孩來善待,就能使他們的未來更無後顧之憂,所走之路也能更加平坦,生活得更加快樂。


給予心智障礙者更多的支持,享擁更完善的全人生涯服務,請至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官網

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

兒童家扶,無所不在


小時候我們,都曾在作文簿上,用美好、幸福的語句寫下我的家,而一些在黑暗中長大的小孩,他們寫的有可能是「我想要爸媽每天都在家!」甚者是「請疼我,不要打我!」
這是孩子們的心聲,他們需要的是愛和關懷,來加以灌溉。

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(簡稱家扶基金會)聽到了,陪伴弱勢兒童、少年一路走來,自民國53年起,第一個家扶中心於台中成立後,至今已有超過20個家扶中心及近30個服務處分散於全國各地,更是國內第一所辦理家庭式育幼院—光音育幼院,首創家庭式教養制度的機構,努力讓兒童能享受家庭妥善的照顧,創造一個能健康成長的環境,使其獲得身心安全保護,以及快樂學習、受教育的生活,衷心朝向「只要有兒童需要的地方,就有家扶的服務」的目標邁進。至民國87年,進而成立全國第一所兒童保護資源中心,對貧困家庭、受虐及有特殊需求的兒童的服務不遺餘力。

根據統計顯示,現今平均每天約有2.5名兒童少年須要接受安置,但因受大環境影響,使得因家暴受虐的寄養兒童愈來愈多,而願意加入寄養服務的家庭卻沒有增加的現象。家扶基金會始終秉持以「及時的幫助、溫暖的關懷、基督的愛心、社工的專業」之服務精神,不斷地為兒童謀福利,用心呼籲著「打開家門,讓住進來」,希望有更多的愛心家庭幫助受虐、失依的不幸孩童,成為他們溫暖的避風港,並在寄養家庭重新得到適切的關愛。

每個人,都是有能力可以擔任孩子的守護天使,在看到家扶基金會發起了「保護兒童好鄰居」運動,廣邀各大愛心商店及社會大眾一起來當好鄰居後,讓我對此意念更深信不疑,原來,只要我們多一點注意,給予多點愛,就有機會讓孩子們看見陽光,拯救他們的未來!相信自己,你也可以!

想多認識家扶,或成為愛人認養人,請上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

2009年6月21日 星期日

聯合勸募,愛心的轉運站



「理財時,你可能會購買基金,交由專業的機構來增值你的投資;做『公益』也是如此,透過聯合勸募,社會捐贈的善款將會流向最需要幫助的的單位,讓你的愛心得到最大的發揮!」這是104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先生對聯合勸募所做的比喻介紹,確實如此,聯合勸募有效結集社會資源,再有效地分配給需要的社會福利機構或團體,是一專責募款的機構。

也可以說,聯合勸募扮演的是愛心轉運站的角色。

大家也許會納悶,募款事宜不是基金會團體自個兒就會運作,為何還需要聯合勸募?在面對災難或不幸事件同時,大眾愛心取代了冷漠,而愛心、善款的流向,也正是募款人最為關切,此時,聯合勸募開創多元的勸募機制,並扮演『社會資源的專業經理人』的中介角色,統一社會各界的善款合理的分配社會資源,協助社會福利服務,重要的是縝密監督每一筆資源的流向,使捐款人能得以安心。整體過程,講求以精密、透明、公開的誠信原則,來激發社會關懷

愛心的價值,或許不能衡量,因為那是無價的,而愛心的展現方式,卻是可以有效率的被運用,因為細心善用,將愛心募款用在對的地方,就能發揮一加一大於於二的效果,也就是「聯合」勸募的的意義所在。

認識聯合勸募

2009年6月18日 星期四

吹動紙風車,迎風向前走


基金會帶給人的一般印象,大多是善用愛心,幫助社會的弱勢族群,但其實基金會在行善之間,同時散佈著教育功能,傳遞著正面的知識能量給一般大眾,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即是如此。

難以想像基金會是與文藝有所連結,然而,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卻是揹負著濃濃的文藝氣息,用他們的力量對社會盡一份心力,成立的故事,也讓人備感有趣。1992年幾個文藝青年一邊吃著火鍋,一邊想著要做件不一樣的事:「搞劇場玩藝術」,因為靈光剎那一現的想法,卻因此而成立紙風車劇團。這一群相當有意思的創辦者,相信大家對他們一定都不陌生,他們是電影人徐立功,電影導演柯一正,戲劇編羅北安,劇場編導李永豐,以及幫他們背書的創意顧問吳靜吉博士。

而為什麼稱之為紙風車呢?簡簡單單的一張紙、一根細竹棍所做成的紙風車,手執著風車,在陽光下跟著風吹、向前奔跑,「風吹動,迎風向前走」這麼樣簡單、且生活化的理想,就變成了紙風車文化的精神指標,當紙風車不停地轉啊轉動著,手持紙風車的人不正也一步步的向邁進,象徵著為台灣這一塊土地的藝術、文化盡一份心力

6年後,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終於正式成立,完整架構底下充實著各式各樣的創意和靈感,有兒童創作的「紙風車劇團」、成人歌舞劇的「綠光劇團」和現代舞蹈團體「風動舞蹈劇場」,並還設計「兒童創造力工作室」負責兒童戲劇教育推廣,及「表演學堂」專門設計肢體開發表演訓練課程。藉由主辦、承辦等活動,及各場精緻劇場的演出,呈現多元化的文藝表演,將生活與創意、藝術連結在一起,帶往更飽滿心靈的另一番境界。

因為單純對劇場的堅持,而成立了紙風車文教基金會,也因為對文化藝術的熱愛,讓台灣藝文能見度得以提升,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的美妙之處,在於將文藝普遍化、生活化,在身體實踐的過程中,創造更生動的體驗,也說明了紙風車是那樣的簡單、純粹,將17年前餐桌上的那份悸動帶到現在,啟發了更多人的夢想,在紙風車的引領下,慢慢實現。

不止是跳舞,不止是觀賞一場舞台劇,還搭載了能補給社會精神的藝文涵養,想知道更多,請上紙風車文教基金會

風,讓紙風車不停地轉啊轉!
您,讓紙風車一步步向前邁進!

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

用愛灌溉,關懷青少年


看過電影《小孩不笨2》嗎?這是一部用灰諧的手法,以新加坡競爭激列的教育文化為背景,反射出小孩與學校、家庭、父母的關係。Tom和Jerry的父母成天忙著工作賺錢,時常爭吵,也少於和孩子溝通,在這樣環境成長下,孩子得不到關愛和肯定,與父母漸離漸遠,後來弟弟Tom偷竊,哥哥Jerry變成了不良少年。

青春叛逆期,對家長而言是個頭痛的名詞,走過這時期的每個我們,也許可以反問自己一下:「這時期的孩子真的是壞嗎?」或者,只是一種自我宣揚,或是短暫的迷失?

在持續了解台灣諸多公益團體後,發現慈懷社會福利基金會是以關懷青少年為主,「孩子的成長,需要溫暖的家和父母用心的培育照顧,但社會上,有一群孩子們長期處在沒有人關心、沒有人愛護的環境中,導致遊蕩街頭、淪入牢獄,收容不被家庭接納、遊走社會邊緣的孩子是慈懷不能放棄的艱鉅任務」,因為這段宣言,讓心底有股暖暖的電流竄過,也是一種莫名的感動。

慈懷社會福利基金會自1991年4月9日成立以來,為保護兒童及青少年而努力著,秉持著對青少年朋友及家長的關懷、尊重、包容、接納,希望能增進家庭良性互動及親子溝通,並舉辦各項青少年成長研習、休閒輔導等推廣活動,加強兒童少年法律常識,人際溝通、情緒管理,預防及減少青少年適應不良行為。同時透過各種管道宣揚,希望集結大眾愛的力量,為迷失的孩子找到未來的路。

為收容社會行為適應不良的兒童少年,邃成立慈懷中途之家,提供行為、心理、情緒、就學、就業收容,就像他們的家一樣,成為孩子們的根,有再多的錯也能被原諒,無論遇到什麼挫折,在這裡就能安心的成長。由社工人員、輔導人員組成工作團隊,推展各項輔導方案,在孩子的課業、才藝、休閒生活上,輔導員提供24小時的生活照顧與管理,社工人員則定期進行小團體、就業輔導、家庭訪視等工作。給予迷航的孩子們一盞燈,為孩子們建造一座得以依靠的港彎,陪他們重新找回新的自我。

我們都曾年輕過。孩子們正在走以前我們曾走過的路,是叛逆、是調皮、是自我,是急著想長大,我們都曾說過:「我已經長大了!」「讓我自己做主!」之類的話,這代表著我們可以用心理解孩子的心,也許孩子還無法體會長大後工作繁忙、生活壓力的成人世界,但做大人的我們,可以試著放低自己的姿態,抽時間和孩子們溝通,哪怕是哭過,也能因如此更靠近彼此的心,一起擁抱、展開笑顏。

多關懷身旁的孩子,也將愛心與迷失的孩子分享!請上慈懷社會福利基金會

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

給孩子一個更好的世界


為孩子們撐起一個家,給孩子一個更好的世界!

從只有3個工作人員,至今台灣從北到南多處設有服務據點,兒童福利聯盟成立以來,一直致力於兒童福利工作的推展,從民國79年底由林志嘉等數位立委及關心兒童的各界人士、相關團體創會起,即持續於法令政策的修訂與倡導,並與時俱進,更開展了許多更深入核心的直接服務方案(如失蹤兒童協尋服務、棄兒保護服務、收出養服務),因應社會變遷所衍生出的繁多問題,一方面為特殊際遇兒童提供相關保護工作,同時也為一般性家庭建構完整的服務網絡

不僅如此,兒童福利聯盟亦進行諸多與兒童相關的專題與研究報告,深入探討著如何能更有效地改善、防治甚至是解決之道,其中包括弱勢孩童的處境、棄兒與收出養、防治校園凌霸、及兒童應該擁有的權力等多項議題,透過這些議題,也再再的反映兒童在社會問題的影響之下,已形成不可忽視的現象,媒體上所報導的事件,也只是這社會、這世界的冰山一角,好比是單親家庭較過去而言,已是普遍化的現象,但已不能再讓其他的問題加以嚴重普遍化。

小孩就像是一張純淨的白紙,兒時的生長經驗,卻可成為他們人生彩色筆,讓孩子們的心中充滿愛和溫暖,就能紛呈出繽紛的色彩;愛是顆溫和柔軟的心,不能任意傷害,這不僅是孩子的心聲,也是孩子內心渴望得到的對待、相處之道,只要我們多點努力、付出,也許孩子們的感受、成長就不一樣。

給孩子適當的愛、關懷和了解!
給孩子一個健康、快樂的童年!

還有更多關懷孩童資訊,請點: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

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

歡喜守護,關愛唐氏症


迎接新生命的誕生,總使人心充滿喜悅,然而在台灣每800名新生兒中,就有一位是唐寶寶,讓喜悅之情多了一份悲傷…

面對現代人價值觀及生活方式的轉變,高齡產婦有增化現象,同時亦有產婦年齡下降的趨勢,對既已發生的個案中,社會應更加重視唐氏症兒的輔育問題。一群由台灣唐氏症者家庭聯合發起,所組成的「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唐氏症關愛者協會」,用一顆敞開的心,服務唐氏症者及其家庭(如:親子生活營、休閒班隊訓練),共同促進教養或護理保健,並積極為唐氏症者爭取合法權益與福利,努力建構一個充滿希望未來。

而為能給予唐氏症者能更完善的生涯照顧服務,唐氏症關愛者協會發動愛心,向社會各界募集資源,終於,在1998年成立了「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」,結合了唐氏症者家庭、學者、專家等,致力執行醫療、保健、療育及職能訓練等研究且提供多元諮詢,帶領唐氏症家長團體邁向更具專業、服務、公益的領域。

歡喜機構,是對唐氏症關愛者協會與唐氏症基金會的和稱,而對於兩者之間有著明確的服務分野,是希望能提供更全面專精的服務,並為唐氏症者融合創造出一個大家庭,充滿歡喜、希望、積極的力量。另外,「歡喜」也代表著唐氏症者可愛、活潑的本質面貌。因為基因突變,造成發育遲緩,智能障礙,即使如此,唐氏症兒們個性溫和、重感情、喜音樂、律動佳、且善模仿,所以稱他們為「歡喜寶寶」

在認識唐氏症與歡喜機構的過程中,想起之前曾閱讀過一本書《不存在的女兒》,故事的背景設在1960年代,那時候的社會多抱持著一種態度,認為將身心障礙者送到安養機構,無論對他們或是家庭都是有幫助的,至今,雖然價值觀有所改善,然而作者在受訪時亦表示,對待身心障礙者的態度是一種持續不斷的變化過程,未來仍還有好多路要走。我們的一小步,對唐氏症及其家庭來說卻是一大步,幫助他們在衛、育、養等學習過程中,給予多一點真誠的鼓勵,自信的建立,和包容及耐心,用愛心接納他們,對歡喜寶寶和父母們來說,就是獲得最大動力。


想多認識歡喜機構及歡喜寶寶,請點:
歡喜機構—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&中華民國唐氏症關愛者協會

2009年6月7日 星期日

婦女兒少之希望之園


小寶寶出生在這世上,原本是快樂的,可有的卻因他們的爸爸媽媽還沒準備好接受自己的新身份:未成年的「小爸爸跟小媽媽」,而被迫離開自己的父母;而根據內政部及勵馨社會福利基金會統計發現,每5個性侵受害者,就有3個孩子,在悲劇發生後,還要背負著家庭族的壓力,甚至是親人的背叛…,及許多不為人知的家庭暴力、雛妓非自願性交易發生在這社會的某個角落。(更多受性侵孩子小腳ㄚ的故事)

他們是在這社會上最容易被忽略的族群,因為家庭破碎、提早成為人母、及受了性侵害、性剝削家庭暴力的婦女及兒少,在承受了莫大的身心傷害後難以重新站起來,勵馨社會福利基金會用愛為他們成立希望之園,是一個:

給予她們希望,重新擁抱新生活,學習愛自己、愛別人的地方。

勵馨社會福利基金會,是台灣第一個通過ISO9001品質認定的社福團體,致力輔導、救助弱勢婦女及不幸少女,為了使受到性侵害、性剝削的孩子能獲得實質的保護與協會,用心規劃專業服務的根基與系統,從問題發生的預防—社會教育、議題倡道、推動立法與監督,提供實質的治療—未婚懷孕少女服務、中途之家、性侵害防治、婦女暨家庭暴力事件服務等,一直到後續追蹤輔導,透過緊密且連貫的三層服務,無非是希望兒童性剝削、性侵害事件能早日從台灣社會消失!

過去,台灣的社會福利案件,大多是將少女視為弱勢,需要被保護的對象,特而勵馨社會福利基金會則是打破先例,逆向思考地提出將保護轉換成「Empower」的概念,使社會服務的成效又更推進了一步,相信少女是深具潛能的,只要細予機會,就能啟動少女的內在力量,散發亮麗的光芒,慢慢地找到力量的出口,重擁自信、喜歡且更肯定自己,進而原諒自己到原諒別人,再一次有愛別人的能力,在性別平等的環境中,有尊嚴且自信的成長。

2003年起,並於紐約開辦勵馨受暴婦女服務中心,將服務觸角延伸至海外,幫助華人婦女保障權力,至今,藉由公共教育、法律援助、輔導諮詢等多元服務,幫助不少受害婦孺走出暴力陰影。

勵馨社會福利基金會相信,每個孩子都該被愛,每個少女、少年都該快樂、安心的成長,每個婦女都該有自信的活出自我,不該處於弱勢的環境,只要靠大家一點點的力量逐漸累積,就能幫助他們遠離傷痛,讓他們的生命有機會做美好的改變。只要我們不自私,愛他們,正視他們~

讓我們一起到勵馨社會福利基金會,給弱勢婦女、兒少更多關懷!

2009年6月3日 星期三

弘道:「有您真好!」


老媽有位多年好友,從小到大都稱他為老王伯伯,是個有著濃厚山東腔的外省老兵,隨著國民政府來到台灣,沒有妻兒子女,始終都是王老五獨身一人,走之前,是靠著他的退休金獨自生活著。有次陪同老媽南下探望老王伯伯時,來到他在漁港旁的新住處,得先爬上陡峭階梯,進入悠悠的長廊,盡頭是公用的盥洗廁所,老王伯伯和一些老人家為鄰,分住在不同房間,室內有點昏暗、潮濕,混雜著悶空氣。還記得,老王伯伯的膝蓋有舊疾,不能爬樓梯,還有點重聽。

那個場景,重重的烙印在的腦海,讓人心疼也難忘…

阿公阿嬤,就是該好好享清福,快樂的含飴弄孫才是,可有的老人生活,卻是每天窩在電視機前,生病了無人照料,還得自行前往醫院就醫、拿藥。當65歲以上老人人口,佔總人口數7%以上時,該國家就算是邁入高齡化社會,根據統計,台灣老人化的現象急遽發生,1993年已突破7%的界限,到了2007年則攀升到10%,因為人口結構的轉變,老年問題瞬間變得嚴肅起來,老人生活、醫療就護及退休後的經濟生活等,都是整體社會必須面臨思考和規劃的問題,也令人擔憂。

老人照顧,不單是家庭的單一責任,應是由家庭、社區與國家共同承擔,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即是扮演著公益橋樑的角色,自1995年成立以來,長期耕耘老人福利領域,對長輩的服務與照顧不曾間斷,至今,已發展出多元式的老人照顧服務:中途之家、居家照顧、老人福利諮詢、暖呼呼送餐、文康休閒等。而弘道,即是「弘揚孝道」之意,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秉持著創會的精神,積極推動優質孝行,宣揚孝的行動不因居住空間改變而減少,也鼓勵在外的子女多用電話熱線關心長輩。

很不一樣的,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的專業工作團隊,平均年齡30多歲,用熱情、活力擁抱高齡,服務阿公阿嬤們,落實「在地扶老,有你真好」的概念,更不時創新點子,為銀髪族帶來歡笑及更精采的生活,例如,曾舉辦「不老騎士的歐兜邁環台日記」活動,完全顛覆了對老人的刻板印象,同時為老人服務領域注入新血輪,開拓了嶄新的面貌。

弘道更為積極擴大服務全國獨居老人,以基金會的主要成員,聯合各地志工站,成立全國性的弘道志工協會,從北到南共設立46個志工站,協助家務清潔、關懷、陪談、購物、陪診、散步等工作,長期在社區,將暖暖的愛心與窩心送無依長者的身上。

普遍說來,當今對於孩童、弱勢族群的重視度,甚過於老人關懷,而台灣在面臨人口快速老化的未來社會,無論是在健康需求、預防保健上的議題關注,還有更多居住環境、休閒、情緒管理等尚有推進的空間,及如何發揮好的社會教育功能,讓社會各階層能真正地尊重、疼惜長者,從心做起,由衷領悟「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」的博愛精神。

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,一起感受老人家的可愛,體驗家有一老,如有一寶!